2010年4月25日 星期日

Albert Camus 阿爾貝·卡繆


阿爾貝·卡繆(1913-1960),法國作家,1913年11月7日生於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夕的阿爾及利亞的蒙多維——法屬阿爾吉利亞,父親是歐洲人,母親是西班牙血統,自己卻在北非的貧民窟長大。父親作為一戰的士兵戰死疆場,卡繆直接參加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抵抗運動。從少年時代起,貧窮與死亡的陰影就與卡繆長相伴,這使卡繆更能深切地體會人生的荒謬與荒誕,在他的一生中,無論是他的作品還是他的現實人生,他都在與荒誕作鬥爭。處在思潮動盪的時代,卡繆一直糾纏在藝術家和政治家之間。1942年,卡繆離開阿爾及利亞前往巴黎,他開始秘密地活躍於抵抗運動中,主編地下刊物《戰鬥報》。在這個時期,卡繆不躲避任何戰鬥,他反對歧視北非穆斯林,也援助西班牙流放者,又同情斯大林的受害者……他的許多重要作品如小說《異鄉人》、《鼠疫》,哲學隨筆《西西弗神話》和長篇論著《反抗者》都在這個時期出世。1957年,他因為「作為一個藝術家和道德家,通過一個存在主義者對世界荒誕性的透視,形象地體現了現代人的道德良知,戲劇性地表現了自由、正義和死亡等有關人類存在的最基本的問題」,被授予諾貝爾文學獎。
卡繆1935年開始從事戲劇活動,曾創辦過劇團,寫過劇本,當過演員。戲劇在他一生的創作中佔有重要地位。主要劇本有《誤會》(1944)、《卡利古拉》(1945)、《戒嚴》(1948)和《正義》(1949)等。除了劇本,卡繆還寫了許多著名的小說。中篇小說《異鄉人》不僅是他的成名作,也是荒誕小說的代表作。該作與同年發表的哲學論文集《西西弗的神話》,在歐美產生巨大影響。長篇小說《鼠疫》(1947)曾獲法國批評獎,它進一步確立了作家在西方當代文學中的重要地位,「因為他的重要文學創作以明徹的認真態度闡明了我們這個時代人類良知的問題」,1957年卡繆獲得諾貝爾文學獎。1960年,在一次車禍中不幸身亡。
卡繆在荒誕的車禍中喪身,實屬辛辣的哲學諷刺。因為他思想的中心是如何對人類處境做出一個思想深刻的正確回答……人們毫不感到意外,我們的時代接受了卡繆的觀點。血腥的再次世界大戰,可怕的氫彈威脅,這一切使現代社會能夠接受加繆嚴肅的哲學,並使之長存於人們的心中。
——《紐約時報》對卡繆之死的評論
卡繆在50年代以前,一直被看作是存在主義者,儘管他自己多次否認。1951年卡繆發表了哲學論文《反抗者》之後,引起一場與薩特等人長達一年之久的論戰,最後與薩特決裂,這時人們才發現,加繆是荒誕哲學及其文學的代表人物。
卡繆的創作特色是用白描手法,極其客觀地表現人物的一言一行。文筆簡潔、明快、樸實,保持傳統的優雅筆調和純正風格。他的「小說從嚴都是形象的哲學」,蘊含著哲學家對人生的嚴肅思考和藝術家的強烈激情。在短暫的創作生涯中,他贏得了遠遠超過前輩的榮譽。他的哲學及其文學作品對後期的荒誕派戲劇和新小說影響很大。評論家認為卡繆的作品體現了適應工業時代要求的新人道主義精神。薩特說他在一個把現實主義當作金牛膜拜的時代裡,肯定了精神世界的存在。
作品:《誤會》、《卡利古拉》、《戒嚴》、《正義》、《異鄉人》、《西西弗的神話》、《鼠疫》等。
小說簡介:
小說《異鄉人》是卡繆的成名作。卡繆把《異鄉人》的主題概括為一句話:「在我們的社會裡,任何在母親下葬時不哭的人都有被判死刑的危險。」這種近乎可笑的說法隱藏著一個十分嚴酷的邏輯:任何違反社會的基本法則的人必將受到社會的懲罰。翻開卡繆的《異鄉人》,我們看到的第一句話是「今天,媽媽死了。」可是陡然一轉:「也許是昨天……」一折一轉,看似不經意,卻包含了無限意味。「媽媽……」,這樣親暱的口吻分明只會出自孩子的口中,可是說話人恰恰不是孩子,而是一個叫默而索的年輕人。默而索不用成年人說的「母親」而說「媽媽」,這首先就讓我們感動。我們會想:他在內心深處該是對母親蘊藏著多麼溫柔多麼純真的感情啊!可是他接到母親去世的電報時沒有哭,就是在母親下葬時也沒有哭,他糊里糊塗地看著母親下葬,甚至不知道母親的年齡……尤其令我們感到憤慨的是:在母親下葬後的第二天,他就去海濱游泳,和女友一起去看滑稽影片,並且和她一起回到自己的住處。這就是那個看起來對母親飽含深情的默爾索麼?可是不止於此,當名聲不好的鄰居要懲罰自己的情婦,求他幫助寫一封信,他竟答應了。老闆建議他去巴黎開設一個辦事處,他毫無熱情。對於巴黎這個國際大都市,他說:「很髒。有鴿子,有黑乎乎的院子……」對自己的婚姻大事,他表示無論什麼都行。最後,他迷迷糊糊地殺了人,在法庭上他一點也不關心法庭對自己的審判。在就要被處死的前夜,他居然感到他「過去曾經是幸福的」,「現在仍然是幸福的」。他大概覺得這還不夠,他又說了這樣一句讓人莫名其妙的話:「為了使我感到不那麼孤獨,我還希望處決我的那一天有很多人來觀看,希望他們對我報以仇恨的喊叫聲。」默而索的消極、冷漠、無動於衷、執著於瞬間的人生等無疑具有一種象徵的意義:荒誕,這個存在主義作家們一直念念不忘的關鍵詞。《異鄉人》正是荒誕人生的一幕。莫爾索也是西西弗的兄弟。而卡繆在為美國版《異鄉人》寫的序言中說:「他遠非麻木不仁,他懷有一種執著而深沉的激情,對於絕對和真實的激情。」這也許是不錯的,莫爾索就是卡繆心目中那種「義無反顧地生活」、「盡其可能地生活」的人,他聲稱自己過去和現在都是幸福的。這正符合卡繆的想法:「幸福和荒誕是同一塊土地上的兩個兒子」,幸福可以「產生於荒誕的發現」。默而索是在監獄裡獲得荒誕感的,一聲槍響驚醒了他。於是,默而索成了荒誕的人,也就是卡繆所以為的幸福的人。
《異鄉人》是法國作家卡繆的成名作,同時也是存在主義文學的傑出作品之一,該書以一種客觀記錄式的「零度風格」,粗《異鄉人》線條地描述了主人公默而索在荒繆的世界中經歷的種種荒繆的事,以及自身的荒誕體驗。從參加母親的葬禮到偶然成了殺人犯,再到被判處死刑,默而索似乎對一切都無動於衷,冷漠的理性的而又非理性的存在著,他像一個象徵性的符號,代表了一種普遍的存在,又像是一個血紅色的燈塔,具有高度的警示性。主要因為這部小說卡繆獲得1957年的諾貝爾文學獎。
《異鄉人》的主人公莫爾索是阿爾及爾一個公司的法國職員,一個年輕的小伙子。小說通過自述形式來表現出莫爾索對一切都似乎漠不關心,無動於衷。具體的細節不加贅述。小說分兩個部分,第一部分敘述莫爾索回到鄉下參加母親的葬禮,以及到他莫名其妙地在海灘上殺人。這一部分按時間順序敘述,像記流水帳,顯得有些囉嗦。我們看到的莫爾索是那麼冷漠,簡直只是個純感官的動物,沒有思考。莫爾索殺人僅僅是因為太陽,這看起來真的顯得荒謬,可事實就是如此。
第二部分是莫爾索被審訊的過程。這一部分主要通過莫爾索在監獄裡的生活,他逐漸習慣了失去自由,靠回憶打發日子。他想的東西很多,但是他對死並不感到恐懼和悲哀,他認為30歲死或70歲死關係並不大。他拒絕神甫為他祈禱,他因為不耐煩而終於爆發。「他人的死,對母親的愛,與我何干?……他所說的上帝,他們選擇的生活,他們選中的命運,又都與我何干?」死亡的前夜,莫爾索第一次向這個世界敞開了心扉,他覺得自己過去是幸福的,現在仍然是幸福的,他至死都是這個世界的「局外人」,他感受到了自己生之世界的荒謬,他至死幸福。
《卡裡古拉》講述的是古羅馬時代的故事。古羅馬皇帝卡裡古拉在一個偶然的機會悟到了人生的真理——人難逃一死所以並不幸福。世界的荒誕令人無法容忍,而人們卻偏偏缺乏認識,生活在假象中。在荒誕面前,在惡的命運面前,人們麻木不仁,於是他採取極端的辦法,把自己裝扮成命運的模樣,實行暴政,任意殺戮,使人們深感難以活下去從而清醒,認清命運的真正面目。可悲的是卡裡古拉自己倒成了惡的化身,荒誕的代表,最終走向了毀滅。
《西西弗的神話》:西西弗是個荒謬的英雄。他之所以是荒謬的英雄,是因為他的激情和他所經受的磨難。他藐視神明,仇恨死亡,對生活充滿激情,這必然使他受到難以用言語盡述的非人折磨。他以自己的整個身心致力於一種沒有效果的事業。而這是為了對大地的無限熱愛必須付出的代價。當卡繆這樣看這個古代神話中的人物時,存在主義的哲學之眼就進入了那個古代的神話。他讚美西西弗這個抗拒荒謬的英雄。卡繆的一生也可以這麼看,在悲觀中樂觀地生存,積極地介入生活與社會,與命運抗爭,與政敵抗爭,與一切不正義的現象抗爭;他愛生命,愛藝術,他承認生命的荒謬,但是他絕不是一個單純的虛無主義者。
《鼠疫》是一部寓言體的小說。它是一篇有關法西斯的寓言。當時處於法西斯專制強權統治下的法國人民———除了一部分從事抵抗運動者外———就像歐洲中世紀鼠疫流行期間一樣,長期過著與外界隔絕的囚禁生活;他們在「鼠疫」城中,不但隨時面臨死神的威脅,而且日夜忍受著生離死別痛苦不堪的折磨。卡繆繼續他的存在主義主題:世界是荒謬的,現實本身是不可認識的,人的存在缺乏理性。卡繆自己曾這樣說:「《異鄉人》寫的是人在荒謬的世界中孤立無援,身不由已;《鼠疫》寫的是面臨同樣的荒唐的生存時,儘管每個人的觀點不同,但從深處看來,卻有等同的地方。」但是從《異鄉人》到《鼠疫》卡繆的思想已經發生了變化。裡厄醫生不再如莫爾索那樣對一切都漠不關心,他與不知從何而來的瘟疫展開鬥爭,而且在鬥爭中,他看到愛情、友誼和母愛給人生帶來的幸福。裡厄醫生的人不是局外人,他看到了只有道德高尚、勇於奉獻的人聯合起來戰勝瘟疫,人類社會才有一線希望。小說結構嚴謹,人物性格鮮明,對不同處境中人物心理和感情的變化刻畫得深入細緻;人與瘟神搏鬥的史詩篇章、生離死別的動人哀歌、友誼與愛情的美麗詩篇、地中海的奇幻畫面,增加了小說的藝術魅力。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