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6月18日 星期五
Elfriede Jelinek 艾芙烈‧葉利尼克
Elfriede Jelinek(艾芙烈‧葉利尼克),1946年10月20日生於奧地利的米爾茨楚施拉格一個有捷克猶太血統的家庭。自幼開始學習鋼琴、管風琴和長笛,後進入維也納音樂學院就讀。1964年畢業後,進入維也納大學學習戲劇和藝術史。1971年在維也納大學獲得管風琴碩士學位。70年代初,她輾轉柏林、羅馬等地。1974年與戈特弗裡德·許恩斯貝格結婚,居住在慕尼黑和維也納。耶利內克很早就開始寫詩,1967年出版詩集《麗莎的影子》。1970年發表諷刺小說《寶貝,我們是誘餌》。此後寫下了大量的小說、戲劇、散文和詩歌作品。代表作是帶有自傳成分的《鋼琴教師》。主要作品有長篇小說《女情人們》(1975)、《鋼琴教師》(1983)、《欲》(1989)、《美妙時光》(Wonderful, Wonderful Times)、《死者的孩子們》(1995)、《貪婪》(2000),戲劇《克拉拉S》(1981)、《城堡戲劇》(1985)、《在阿爾卑斯山上》(2002)、《死亡與少女I—V》(2002)等。她先後獲得過海因利希·伯爾獎、施蒂利亞州文學獎、格奧爾格·畢希納獎等許多獎項,2004年榮膺諾貝爾文學獎。
像很多西方人一樣,狗是葉利尼克最鐘愛的寵物。葉利尼克因寵物而起筆,文字卻開始討論生命的意義,自在與他在的意義。葉利尼克認為自己對寵物的愛憐漸成一種“恐懼”,而她最寵愛的小狗弗洛皮對自己的依戀又讓這個小生命失去了自己的存在。葉利尼克以一個女性作家特有的柔情表達了自己對小狗的溫婉的愛憐。她曾這樣寫到:“這只動物是那麼的漂亮和柔軟,有了它,我每日的散步有了意義和目的,我一個人走在那條路上的時候,那麼像一位退休的老婦人。”
創作評價
艾芙烈‧葉利尼克的作品從自己獨特的視角出發,回顧歷史,尋找自我,發現自我,表現女性的人格和個性。她反對男權統治,男性話語禁錮了女性的發展,女性在兩性關系中總是處於受壓抑、被損害的地位。她的作品就是要揭露這種表面繁榮昌盛和美好下掩蓋的人性醜陋的一面,揭露在被壓抑,被禁錮狀態下人性的變態和扭曲。因為驚世駭俗的寫作使她成為媒體關注的人物,一再引起極大反響。她時而因為作品中太直接表現階級分析和唯物論觀點而被看作過於激進;時而因作品中的兩性關系描寫被指責為有傷風化。
她被媒體稱為激進的女權主義者,卻又不被一些女權主義人士認同。她除了小說外還寫了不少戲劇,但是有的劇作卻被維也納的劇院禁止上演,只是近年來才解禁,葉利尼克本人也成為引起劇壇重視的當前重要的劇作家之一。
《女鋼琴教師》一書又因其中的自傳性內容引起外界對她私人生活的興趣。葉利尼克並不否認自身的經歷與創作有密切關系,但是它又絕不是簡單的展露自我,更不同於當下某些庸俗低級的色情小說,為了追求賣點,加入赤裸裸的性描寫,追求感官刺激,甚至宣揚腐朽沒落的人生觀。耶利內克的小說並不是簡單的講一個聳人聽聞的故事,而是包含著強烈的社會批判和獨具匠心語言藝術追求,因而在國內外獲得了肯定和好評。葉利尼克的目光敏銳,她用鋒利的解剖刀,冷峻的語言,對摧殘人性的社會進行了微觀的社會學研究,以極端的姿態撕開了社會虛偽的“美的表像”。 她的小說被歸類為情色文學,甚至有「醜聞女作家」之稱。她毫不留情地批判祖國奧地利潛在的法西斯思想,揭穿天主教小民的偽善,惹來許多爭議。而患有密室恐懼症的她,更因而不願出席領取諾貝爾獎,她也曾因精神崩潰兩度入院治療……。
諾貝爾文學獎委員會的評語是「因為她在小說與劇作中,使用語音與反語音,美如音樂的流動,再加上超群的語文熱忱,來揭露社會老套因循的荒謬,以及它們壓抑人的力量。」雖然中譯本也許無法全然傳達德語中的音樂性,但整體而言,小說裡的簡潔、流暢,以及時而像短文般的互相詰問,也確實造成某種艾芙烈.葉利尼克極為獨特的個人風格。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