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6月18日 星期五

Kertész Imre 凱爾泰斯


凱爾泰斯•伊姆雷(KerteszImre),匈牙利作家。凱爾泰斯1929年出生在匈牙利首都布達佩斯一個猶太人家庭。1944年,他被關進了德國納粹分子設在波蘭的奧斯威辛集中營,後來又被轉移到德國境內的布痕瓦爾德集中營,1948年返回匈牙利。他在報社工作過,並長期從事文學翻譯工作,主要翻譯德國作家的作品,這對他後來的文學創作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1949年在布達佩斯《火花》報社開始了最初的記者生涯,1953年開始自由撰稿人的寫作生涯。先後寫過三部音樂輕喜劇,並獲得成功。六十年代初,開始創作第一部長篇小說——《非關命運》。1975年,以自己少年時代在納粹集中營的經歷為素材創作的自傳體小說《非關命運》經過了近十年的輾轉努力,終於得以出版。六七十年代,翻譯了大量的德文作品,其中主要有:尼采、弗洛伊德、維特根斯坦等。1977年發表兩部中篇小說《尋蹤者》和《偵探故事》,之後相繼出版長篇自傳體小說《慘敗》、《給未出生的孩子做安息禱告》,中篇小說集《英國旗》,日記體文集《船夫日記》及《另一個人》,思想文集《被放逐的語言》與電影劇本《非關命運》等。曾獲德國布萊登圖書大獎,匈牙利最高國家文學大獎——科舒特獎,德國語言與詩歌學院一等獎,萊比錫書展大獎,德國國家最高文藝獎等多項國際大獎。2002年榮獲諾貝爾文學獎。

處女作《非關命運》描寫了他在納粹集中營的經歷,但這部自傳體小說發表後並沒有引起多大反響。直到1988年和1990年《非關命運》的兩部續篇《慘敗》和《給未出生的孩子做安息禱告》發表之後,他才為世界所了解,並開始在世界文壇上占有一席之地。

伊姆雷•凱爾泰斯的作品探究了在一個個人對社會權力的附屬走到極端的時代,個體生命繼續生存和思考的可能性。他在作品中堅忍地重返自己生命中決定性的事件:在奧斯維辛的歲月。在納粹對匈牙利猶太人進行迫害的狂潮中,少年凱爾泰斯被投入了此集中營。對他而言,奧斯維辛絕非存在於西歐正常歷史體系之外的一次異常事件——它是有關現代社會中人類退化的一次最本質的真相。

凱爾泰斯的第一部小說《非關命運》 ,描述了少年科夫斯被投入集中營,但是他使自己適應並生存下來。該小說運用了一種疏離的筆調,似乎集中營中的一切都本應如此。日常生活似乎和他人並無分別,當然情形很壞,然而也不是沒有快樂的時光。凱斯以一個孩子的眼光看待周圍世界,不能完全懂,也沒有覺得有多麼別扭或者令他不安。他缺乏一個現成答案。也許正是因為這種道德憤慨和形而上之抗議的缺席,反而產生了描述上的真實感。讀者所面對的,不僅僅是暴行的殘忍,同時還有暴行被實施時的輕率。凱爾泰斯的迫害者和被迫害者都被具體的事實問題困擾著,更宏大的問題,在他們並不存在。凱斯的故事傳遞的信息是:生存即順應。這也正是任何社會中人類生存的指導原則。

小說作者的想法在此和哲學傳統達到了一致,即:日常生存和人類精神永久為敵。在小說《給未出生的孩子做安息禱告》中,凱爾泰斯描繪了童年生活的一個負面,正是從此時期,產生了一種矛盾的視集中營為家園的感情。在凱爾泰斯的分析中,愛是順應的最高境界,順應即完全屈從於不惜一切生存下去的欲望。對於凱爾泰斯,只有在無法適應生存之際,人類的精神經緯方得以浮現。

在1992年小說式日記作品《船夫日記》中,凱爾泰斯展現了他才智殿宇的全貌。他與文化批評的偉大傳統展開了不知疲倦的對話:帕斯寇,喬伊斯,斯賓塞,涅澤克,卡夫卡,卡穆斯,貝克特。本質上,凱爾泰斯是一個只有一位成員的少數派。他將自己因血統而被概念化地歸於猶太視作來自敵人的某種打擊。然而也正是這種粗暴的標簽化,成為他最深入認知人類本質及他所生活時代的初衷。

凱爾泰斯在《非關命運》之後的作品, 《慘敗》 (1988)、《給未出生的孩子做安息禱告》(1990),可以被視作他對《非關命運》這一決定性作品的評論和補充。在投出第一部作品等待著被出版商拒絕的過程中,年事漸長的作家開始寫作一部卡夫卡風格的當代小說,對東歐社會主義的幽閉恐懼症進行描述。後來他得知他的第一部作品最終得以出版,然而此時他只感到空虛——一旦在文學的市場上被展示,他的個性成為人人可觸物體,他的秘密成為陳腐之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